
新加坡的中文名称
你知道吗?“新加坡”这个中文名称,历史上有多种不同写法和称谓。早在1840年,郭实腊的《贸易通志》就记载了“新嘉坡”这个名称。郭实腊写道:“东南洋贸易之盛者,莫如暹罗及新嘉坡。”后来,“新嘉坡”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新加坡独立初期。当时,还有“星架坡”、“星加坡”和“星嘉坡”等音近的译名。
新加坡还有一个中文名称,叫做“石叻”。“石叻”是马来语“selat”的音译词,意为“海峡”。读音接近的音译词还包括了“石叻埠”、“实叻埠”和“叻埠”。这些名字都出现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。
此外,“星洲”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,也是新加坡当时的代名词。“星”取自“Singapore”的第一个音节,而“洲”则点出了新加坡是个四面环水的岛屿。自1929年以来,《星洲日报》便以“星洲”命名。另一名称“星国”,则是以“国”代“洲”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新加坡的非正式名称当中,就属“狮城”最为常见。“狮城”之名出现于14世纪末,是梵文“Singapura”的意译词。
这些名称可见于早期的《南洋商报》。直到1967年,政府才成立了一个委员会,以统一国家地方与街道的译名。在1972年4月25日,新加坡终于有了正式的中文名——“新加坡”。
新加坡古代名称
(节录自饶宗颐《新加坡古事记》)
新加坡一名,出自梵文Singapura,意为狮城,称新埔及新州府者,始于嘉庆,道光间。包世臣《齐民四术,致广东姚中丞书》称:“粤东外洋,有封禁地名新埔:距省恒千里而遥。是时初开辟,故曰新埔。”王芝《海客日谭》自注云:“星加坡,一名星架坡,一名新嘉坡,一名新格坡耳,一名新格伯儿,一名新寄坡,一名息力,一名柔佛,一名新州府。”然他书所见,异译甚繁。
1842年,宣宗成皇帝实录,卷三七一,道光二十二年:“扬威将军奕经等奏,查讯白人供称,该国至广东,风顺不过三个月,至迟六个月,所过地方如……星加坡等处,皆该国所属……。”
1842年,魏源《海国图志》:“西南洋之印度及南洋濒海诸市埠,与南海中岛屿,向为西洋各国所据者,英夷皆以兵争之,而分其利。乾隆末,已雄海外,嘉庆中益强大,凡所夺之地……曰旧柔佛,曰麻六甲,此二地今为新嘉坡,此皆南洋濒海之市埠也。……暹罗东南属国,今为英吉利,新嘉坡沿革。新嘉坡,一作新州府,一作星忌利波,皆字音相近。”
1847年,英国人马礼逊《外国史略》:“新嘉坡或称新实力坡,或称新埠头。”
1847年,葡人玛吉士《外国地理备考》:“又息辣岛,一名新嘉坡,在马拉加海峡口,田土丰腴,果木丰茂,贸易昌盛。”
1883年,袁祖志《海外吟注》:“新加坡原名石叻,为柔佛人所居,英人利其地,据而有之,其中流寓华人极伙,闽居其七,粤居其三,皆能温饱,诚乐土也。”
新加坡古代名称(饶宗颐整理)
年代 | 名称 | 来源 |
---|---|---|
1796 | 新甲埔 | 《海国图志》引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》 |
1820 | 生架坡 | 王之春《使俄草》 |
约1830 | 新忌利坡 | 颜斯综《南洋蠡测》记英人据岛以后,即1819年以后事。 |
1836 | 新加步、新峡步 | 道光十六年以前《盾墨》 |
1839 | 新奇坡 |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,邓延祯奏以新奇坡与新埠为二。又《瀛环考略》 |
1842 | 新寄坡 | 道光二十二年两广总督祈珙奏。 |
1842 | 新祈波 | 道光二十二年台湾道姚莹奏。《筹夷》 59以新祈波与实叻分为二。 |
1842 | 新地波 | 同年姚莹奏。《筹夷》 62 |
1859 | 新岐坡 | 咸丰九年毕承昭奏。《筹夷》 41 |
1866 | 新嘉坡 | 同治五年蒋益澧奏。《筹夷》 43 |
1866 | 星驾坡 | 张荫恒《三洲日记》8 |
1866 | 星架坡 | 王芝《海客日谭》 |
1866 | 星格坡耳 | 王芝《海客日谭》 |
1866 | 星格柏儿 | 王芝《海客日谭》 |
1866 | 星奇坡 | 王芝《海客日谭》 |
1883 | 新加坡* | 郑观应《南游日记》 |
1883 | 生嘉坡 | 徐继畲《 瀛环考略》 |
星加坡 | 《宣宗实录》(1842)、《南游日记》(1866)、黄沐材《西輏日记》 | |
新嘉坡 | 《海国图志》引英国马礼逊《外国史略》(1847)。亦见《小方壶再补编》。 |
*研究显示“新加坡”一词早在1838年便出现于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》。